ForEach operation in Java collection
java.util.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
当通过forEach循环遍历集合时,一般禁止 add or remove 操作集合元素。不然会报java.util.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。
例如:
|
|
输出结果如下:
源码分析
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
在官方文档中有关于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的javadoc,原文非常长,这边贴一部分关键的,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翻阅JDK源码。
|
|
这一大段话大概意思是说,这个异常可能会在检测到一个对象被做了不合法的并发修改,比如JDK自带的集合通常会内置一个fail-fast类型的迭代器,当集合检测到这类不合法的并发修改,就会抛出该异常。所谓的fail-fast(快速失败),顾名思义,就是当检测到有异常时,越快抛出异常结束越好,以免将来带来未知的隐患。另外这段话还说了,这个异常并不是像名字那样只会出现在多线程并发修改的情况下,在单线程下也会出现。
checkForComodification
控制台除了抛出这个异常,还提示了具体的异常抛出的位置,在java.util.ArrayList$Itr.next()
内部的checkForComodification()
方法。定位到ArrayList源码指定位置,如下图标识红框位置:
这个方法的逻辑非常简单。
这里出现了modCount
和expectedModCount
继续跳转到定义他们的地方。
modCount
modCount
是定义在AbstractList(ArrayList的子类)里面的一个属性。这个属性的javadoc也是相当长,截取一部分如下:
|
|
大概意思是,这个字段的值是用来记录list被结构性操作的次数。何为结构性操作?就是对List的容量有影响的或者迭代过程中会导致错误结果的操作。而子类可以使用这个字段的值来实现fail-fast。如果要实现fail-fast,需要在所有结构性操作的方法内部做 modCount++ 操作,并且每个方法内部只能增加一次。如果不想实现fail-fast就不需要这个值的。比如ArrayList的add方法里面就有 modCount++ 操作,如下图所示:
expectedModCount
再来看看expectedModCount
。expectedModCount
是定义在java.util.ArrayList$Itr
里面的属性,并且会将ArrayList的modCount
的值作为其初始化值。
在正常情况下,ArrayList初始化后,内置的Itr
也跟着初始化,并且expectedModCount
和modCount
是保持一致的。如果没有进行迭代操作,自然是不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,也就不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。
那之前的程序为什么会导致这两个值不一致呢?
因为程序中使用了一个增强forEach
循环,其实forEach
可以看做是jdk一个语法糖,底层就是使用迭代器实现的。所以为了看清楚,我们在java.util.ArrayList$Itr
的方法上都加上断点。如下图:
刚开始list添加了5个元素,size等于5。由前面得知,add操作属于结构性操作,会导致 modCount++ 。
Itr迭代器的游标cursor值会从0开始随着元素的遍历移动。hasNext()
通过判断cursor != size
来确定list是否还有下一个元素取出。如果返回true,则会进入 next()
用来返回下一个元素。
显然我们有5个元素,可以进入next()
。而在next方法中,第一行代码就是checkForComodification()
用来校验expectedModCount
和modCount
的一致性。显然从List添加完元素到现在为止,我们没有再对list有过额外的结构性操作,自然前面3次迭代都不会抛出异常,正常返回元素。都如图所示:
并且每次执行完next()
后,cursor会往后移动一位,为迭代下一个元素做准备。
这个时候轮到迭代第三个元素**“3”**了。自然if条件判断成立,会进入删除操作。
跟进remove()
方法源码中,确实发现了 modCount++ 。也就是说,这个时候modCount
值已经变成6了。而expectedModCount
依然还是保存着初始值5。此时两者不一致了。
因为list在**“3”**之后还有**“4”**,**“5”**两个元素,因此当删除**“3”**元素之后,迭代器还会继续迭代,重复之前的流程,会先进入hasNext()
,此时cursor等于3,size等于4,自然还是满足的,所以还是会继续进入next()
取出下一个元素。
可以预料此时checkForComodification()
校验expectedModCount
和modCount
已经不一致了,所以抛出了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。
解决办法
-
解决方法1:
从API中可以看到List等Collection的实现并没有同步化,如果在多线程应用程序中出现同时访问,而且出现修改操作的时候都要求外部操作同步化;调用Iterator操作获得的Iterator对象在多线程修改Set的时候也自动失效,并抛出java.util.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。这种实现机制是fail-fast,对外部的修改并不能提供任何保证。
网上查找的关于Iterator的工作机制。Iterator是工作在一个独立的线程中,并且拥有一个
mutex锁
,就是说Iterator在工作的时候,是不允许被迭代的对象被改变的。Iterator被创建的时候,建立了一个内存索引表(单链表),这个索引表指向原来的对象,当原来的对象数量改变的时候,这个索引表的内容没有同步改变,所以当索引指针往下移动的时候,便找不到要迭代的对象,于是产生错误。List、Set等是动态的,可变对象数量的数据结构,但是Iterator则是单向不可变,只能顺序读取,不能逆序操作的数据结构,当 Iterator 指向的原始数据发生变化时,Iterator自己就迷失了方向。 如何才能满足需求呢,需要再定义一个List,用来保存需要删除的对象:1
List delList = new ArrayList()
最后只需要调用集合的
removeAll(Collection con)
方法就可以了。 -
解决方法2:
在找到原因后,则进一步进行解决,经过查阅源码可以发现,iterator也有一个remove方法如下,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操作为
expectedModCount = modCount
;这样就保证了两者的相等。
初步总结
也就是说,在forEach
或者迭代器中调用对集合的结构性操作会导致modCount
值发生修改,而expectedModCount
的值仍然是初始化值,所以在next()
中校验不通过抛出异常。所以不要在迭代器迭代过程中使用集合自带的remove、add等操作,而要使用迭代器自带的remove方法,原因就在于此。
那为什么使用迭代器自带的remove方法就不会报错呢?如下代码:
|
|
结果如图所示:
深入探究
要搞清楚这中间的区别,再去看看List迭代器remove方法的源码了。下面代码中主要关注红框的2行,第一行作用是删除被迭代的元素,ArrayList.this.remove
这个是调用外部类ArrayList的remove方法,上面已经说过了,集合的remove方法是结构性操作,会导致 modCount++ 的,这样等迭代下一个元素时,调用next()
时校验expectedModCount
和modCount
一致性必然会报错,为了防止这个问题,所以下一行expectedModCount = modCount
将expectedModCount
更新至modCount
最新值,使得一致性不被破坏。
这也是为什么使用迭代器自带的remove方法并不会抛出异常的原因。
额外思考
考虑这种情况,代码如下:
|
|
输出结果如下:
为什么这里在forEach遍历中用集合自身的remove方法不会报错?
debug一下,List中前面的元素的遍历过程和上面是一样的,不再赘述。直接看关键处,如下图,这个时候已经遍历到**“4”**这个元素了,即将开始remove操作,remove操作也和上面一样,会调用fastRemove()
删除元素,fastRemove()
也确实会执行*modCount++*,确实导致了expectedModCount != modCount
。但是……
当将要迭代下一个元素的时候,还是会进入hashNext()
做判断,很遗憾,这个时候cursor和size都是4,也就是hashNext()
条件不成立返回false,也就不会再进入next()
方法,自然也就不会再去调用checkForComodification()
做校验,也就不会再有机会抛异常了。其实这个时候,list中最后一个元素**“5”**根本也就没遍历到。为了验证这一点,可以在for循环中添加输出代码:
|
|
输出结果如下:
会发现只会输出1、2、3、4,不会输出5。
额外思考考
最后再来一种情况,代码如下:
|
|
猜猜结果是啥?有人会认为,不是和刚刚情况一模一样的吗?那就是成功删除了啊,输出1到4啊。呵呵🙄,让您失望了。
为什么会报错?
原因还是在这里,前面 “1”-“4” 四个元素遍历完毕肯定是没问题的,当开始遍历**“5”**时候,通过next()
返回元素**“5”**,cursor此时会增加到5,而size由于后面会调用remove减为4了,这个时候hasNext()
里的条件返回true又成立啦!所以Itr迭代器又会傻傻的去调用next()
,然后checkForComodification()
又被调用了,抛出**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**异常。
通过上述的整个分析过程,可以总结出一点结论:
其实整个过程的问题关键所在就是java.util.ArrayList$Itr
的hasNext()
方法的逻辑。不难看出,每当迭代器返回一个元素时,元素在列表中的索引等于Itr的cursor值,而每次删除一个元素会导致 size– ,不难推断出,如果你要删除的元素恰好位于List倒数第二个位置,则并不会抛出异常,并且会显示正确的删除操作,就像思考的第一个例子,其余情况都会抛出异常。但是就算是不抛异常的情况,其实此时List迭代器内部的expectedModCount
和modCount
一致性已经遭到了破坏,只是被掩盖了,所以这样的操作后续可能会有非常大的隐患,个人不建议这样使用,需要在迭代过程操作集合的还是应该用迭代器的方法。
另外,其实除了ArrayList以外,会发现HashMap中也会有modCount
属性,而在其相应的结构性操作方法内部,如put()
、clear()
等都会有对 modCount++ 操作,而在HashMap内部也有一个内部迭代器HashIterator
,内部会维护一个expectedModCount
属性,其余的套路就都和ArrayList类似了。